当前位置:考试网  > 试卷库  > 学历类  > 升学考试  > 高考  > 语文  > 材料一:日前,中国科学院在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对外宣布“墨子号”进行科学实验卫星提前并圆满实现全部既定科学目标,为我国在未来继续引领世界量子通过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通信安全是国家信息安全和人类经济社会生活的基本需求。千百年来,人们对于通信安全的追求从未停止。然而,基于计算复杂性的传统加密技术,在原理上存在着被破译的可能性,随着数学和计算能力的不断提升,经典密码被破译的可能性与日俱增,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教授说:“通过量子通信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把量子物理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利用量子调控技术,用一种革命性的方式对信息进行编码、存储、传输和操纵,从而在确保信息安全,提高运算速度,提升测量精度等方面突破经典信息技术的瓶颈。”量子通信主要研究内容包括量子密匙分发和量子隐形的传态,量子密匙分发通过量子态的传输,使遥远两地的用户可以共享无条件安全的密匙,利用该密匙对信息进行一次一密的严格加密,这是目前人类唯一已知的不可窃听,不可破译的无条件安全的通信方式。量子通信的另一重要内容量子隐形传态,是利用量子纠缠特性讲物质的未知量子态精确传送到遥远地点,而不用传送物质本身。通过隐形传输实现信息传送。(摘编自吴月辉《墨子号”,抢占量子科技创新制高点》,《人民日报》2017年8月10日)材料二:潘建伟的导师安东·蔡林格说,潘建伟的团队在量子互联网的发展方面冲到了领先地位,量子互联网是由卫星和地面设备构成的能够在全球范围分享量子信息的网络。这将使不可破解的全球加密通信成为可能,同时也使我们可以开展一些新的控制远距离量子联系的实验。目前,潘建伟的团队计划发射第二颗卫星,他们还在中国的天宫二号空间站上进行着一项太空量子实验,潘建伟说,未来五年“还会取得很多精彩的成果,一个新的时代已经到来”。潘建伟是一个有着无穷热情的乐观主义者,他低调地表达了自己的信心,称中国政府将会支持下一个宏伟计划——一项投资20亿美元的量子通信、量子计量和量子计划的五年计划,与此形成对照的是欧洲2016年宣布的旗舰项目,投资额为12亿美元。(摘编自伊丽莎白·吉布尼《一位把量子通信带到太空又带回地球的物理学家》、《自然》2017年12月)材料三:日本《读卖新闻》5月2日报道:中国实验设施瞄准一流(记者:莳田一彦、船越翔)在中国南部广东省东莞市郊外的丘陵地带,中国刚才刚建成了大型实验设施,“中国散裂中子源”,该实验设施建设费用达到23亿元人民币,3月正式投入运行。中国是继美国、英国、日本之后第四个拥有同样设施的国家。日本的J-PARC加速器设施中心主任齐藤直人说:“虽然日本在技术和经验上领先,但中国发展得实在太快,亚洲的中心正在从日本向中国转移。”中国推进的这类大型工程还有很多。3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开幕。政协委员潘建伟被媒体记者团团围住。潘建伟是利用2016年发射的“墨子号”人造卫星进行量子通信研究的研究团队负责人,其团队2017年以后相继发布了多项世界首创的实验成果。潘建伟今年当选美国《时代》杂志“全球百大最具影响力人物”。使用人造卫星的实验要耗费巨额资金,欧洲和日本还在犹豫不决、日本的研究人员还在犹豫不决,日本的研究人员认为,“在基础科学领域,中国正在踏入他国难以涉足的领域,领先世界”。(摘编自《参考消息》2018年5月7日)以上三则材料中,《人民日报》《自然》《读卖新闻》报道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试题预览

材料一:日前,中国科学院在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对外宣布“墨子号”进行科学实验卫星提前并圆满实现全部既定科学目标,为我国在未来继续引领世界量子通过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通信安全是国家信息安全和人类经济社会生活的基本需求。千百年来,人们对于通信安全的追求从未停止。然而,基于计算复杂性的传统加密技术,在原理上存在着被破译的可能性,随着数学和计算能力的不断提升,经典密码被破译的可能性与日俱增,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教授说:“通过量子通信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把量子物理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利用量子调控技术,用一种革命性的方式对信息进行编码、存储、传输和操纵,从而在确保信息安全,提高运算速度,提升测量精度等方面突破经典信息技术的瓶颈。”量子通信主要研究内容包括量子密匙分发和量子隐形的传态,量子密匙分发通过量子态的传输,使遥远两地的用户可以共享无条件安全的密匙,利用该密匙对信息进行一次一密的严格加密,这是目前人类唯一已知的不可窃听,不可破译的无条件安全的通信方式。量子通信的另一重要内容量子隐形传态,是利用量子纠缠特性讲物质的未知量子态精确传送到遥远地点,而不用传送物质本身。通过隐形传输实现信息传送。(摘编自吴月辉《墨子号”,抢占量子科技创新制高点》,《人民日报》2017年8月10日)材料二:潘建伟的导师安东·蔡林格说,潘建伟的团队在量子互联网的发展方面冲到了领先地位,量子互联网是由卫星和地面设备构成的能够在全球范围分享量子信息的网络。这将使不可破解的全球加密通信成为可能,同时也使我们可以开展一些新的控制远距离量子联系的实验。目前,潘建伟的团队计划发射第二颗卫星,他们还在中国的天宫二号空间站上进行着一项太空量子实验,潘建伟说,未来五年“还会取得很多精彩的成果,一个新的时代已经到来”。潘建伟是一个有着无穷热情的乐观主义者,他低调地表达了自己的信心,称中国政府将会支持下一个宏伟计划——一项投资20亿美元的量子通信、量子计量和量子计划的五年计划,与此形成对照的是欧洲2016年宣布的旗舰项目,投资额为12亿美元。(摘编自伊丽莎白·吉布尼《一位把量子通信带到太空又带回地球的物理学家》、《自然》2017年12月)材料三:日本《读卖新闻》5月2日报道:中国实验设施瞄准一流(记者:莳田一彦、船越翔)在中国南部广东省东莞市郊外的丘陵地带,中国刚才刚建成了大型实验设施,“中国散裂中子源”,该实验设施建设费用达到23亿元人民币,3月正式投入运行。中国是继美国、英国、日本之后第四个拥有同样设施的国家。日本的J-PARC加速器设施中心主任齐藤直人说:“虽然日本在技术和经验上领先,但中国发展得实在太快,亚洲的中心正在从日本向中国转移。”中国推进的这类大型工程还有很多。3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开幕。政协委员潘建伟被媒体记者团团围住。潘建伟是利用2016年发射的“墨子号”人造卫星进行量子通信研究的研究团队负责人,其团队2017年以后相继发布了多项世界首创的实验成果。潘建伟今年当选美国《时代》杂志“全球百大最具影响力人物”。使用人造卫星的实验要耗费巨额资金,欧洲和日本还在犹豫不决、日本的研究人员还在犹豫不决,日本的研究人员认为,“在基础科学领域,中国正在踏入他国难以涉足的领域,领先世界”。(摘编自《参考消息》2018年5月7日)以上三则材料中,《人民日报》《自然》《读卖新闻》报道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收藏
纠错
正确答案:
答案解析: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下面是某校一则启事初稿的片段,其中有五处不合书面语体的要求,请找出并作修改。( 5 分)

我校学生宿舍下水道时常堵住。后勤处认真调查了原因,发现管子陈旧,需要换掉。学校打算7月15日开始施工。施工期间正遇上暑假,为安全起见,请全体学生暑假期间不要在校住宿。望大家配合

一个与现实零距离的题材,要让文学性不被坚硬的现实埋没,让艺术在接近纷纭社会时不至于窒息,就必须有飞扬的灵魂。钟南山是个公众人物,几乎没有虚构的空间;而真实的东西往往会有种种限制。但作家创作并非无所作为。熊育群的作品《钟南山:苍生在上》把笔触深入到钟南山的内心世界,对他的精神和情感进行大胆挖掘,并且打破时空限制,将人物置于复杂的背景与宏大的视野中,以文学的力量复原某些重大时刻,记录历史,留下现场,并对此进行深刻反思。

本报特邀《收获》杂志副主编、《钟南山:苍生在上》责编钟红明和作家熊育群做了一次对谈。

钟红明:新冠肺炎疫情是一场波及众多国家与人群的、看不见硝烟的战争,在《燃起黑色的春天》一文中你曾写道,你“突然理解了战争年代弃文从戎的文人”,是什么让你决定写一部关于钟南山的长篇非虚构作品?

熊育群: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是人类的一场大灾难。特别让人不安的是,已经84岁的钟南山深夜赶往疫区武汉,他那张高铁上仰头小憩的照片让我非常感动。12年前我采访过他,写过他的报告文学,这些年也特别关注他,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有关部门希望我来写钟南山,我自己也有写作的冲动。于是,通过钟南山的助理得到支持,我便一头扎下去,开始了创作。

钟红明:这部作品有六个章节,你写了钟南山过往的大量经历,他的父亲母亲,他的婚姻爱情,他在英国留学,他在“非典”中的经历……都是出于什么考量?是要写出一个人的脉络和土壤吗?

熊育群:事实上这有些传记写作的特点,我想把他的一生呈现出来,当然是有重点有选择的。只有把他的人生写透了,才能写出钟南山为何敢医敢言,才能理解他的性情、胸怀和作为。

我不想神化任何人,人都有七情六欲,都有自己的缺陷,我只把他当普通人来写。但人比人确实有高低,有的人令人高山仰止,有的人唯利是图,正因为如此,钟南山的出现才显得珍贵无比。

钟红明:如果从《钟南山:苍生在上》概括出几个关键词,就是    ——“时间与空间”“泪水”“挫折”“敢医敢言”“记忆”。你在后记里说:“他也将是一个时代的记忆!”为什么你会用“时代的记忆”来概括钟南山?

熊育群:因为新冠疫情如此大的灾难,是个历史事件,将来一定会被后人说起。显然,重要的人物缺少不了钟南山,钟南山是值得书写的。

钟红明:现在有些人避用“报告文学”而用“非虚构”,我个人觉得,背后是一种文学观的差异。我注意到你以往的作品,无论是人文地理类的,还是虚构类的长篇小说,你都进行了大量的实地采访,甚至到国外进行追踪采访……为何会经常采用这样“费力”的写作方式?

熊育群:我认为这是写作的常态。我这样做并不代表我不重视虚构,不重视想象,恰恰相反,我要让自己的作品充满想象,甚至是魔幻。但这想象不是胡思乱想,只有符合历史与现实逻辑的想象才震撼人心。还有就是文章的细节是来自生活的,它充满了生活的气息,有着现实的力量。

(摘编自《对话<钟南山:苍生在上>作者》,《文汇报》2020年5月13日)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一、 现代文阅读 (36 分)

( 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 ( 本题共 3 小题 ,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 , 完成 1~3 题。

诸子之学 , 兴起于先秦 , 当时一大批富有创见的思想家喷涌而出, 蔚为思想史之奇观。在狭义上 , 诸子之学与先秦时代相联系; 在广义上 , 诸子之学则不限于先秦而绵延于此后中国想发展的整个过程, 这一过程至今仍没有终结,诸子之学的内在品格是历史的承继性以及思想的创造性和突破性。“新子学” , 即新时的诸子之学 , 也应有同样的品格。 这可以从“照着讲”和“接着讲”两个方面来理解,一般而言 , “照着讲”主要是从历史角度对以往经典作具体的实证性研究, 诸如训诂、 校勘、文献编纂 , 等等 , 这方面的研究涉及对以往思想的回顾、反思, 既应把握历史上的思想家实际说了些什么, 也应总结其中具有创造性和生命力的内容, 从而为今天的思考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与“照着讲”相关的是“接着讲” 。从思想的发展与诸子之学的关联看, “接着讲”接近诸子之学所具有的思想突破性的内在品格, 它意味着廷续诸子注重思想创造的传统,以近代以来中西思想的互动为背景 , “接着讲”无法回避中西思想之间的关系, 在中西之学已相遇的背景下 , “接着讲”同时展开为中西之学的交融, 从更深的层次看种交融具体展开为世界文化的建构与发展过程, 中国思想传统与西方的思想传统都构成了世界文化的重要资源 , 而世界文化的发展 , 则以二者的互动为其重要前提意义上的“新子学”,同时表现为世界文化发展过程中创造性的思想系统, 相对于传统的诸子之学 , “新子学”无疑获得了新的内涵与新的形态照着讲”与“接着讲”二者无法分离。从逻辑上说, 任何新思想形成都不能从“无” 开始 , 它总是基于既有的思想演进过程, 并需要对既有思想范围进行反思批判照着讲”的意义 , 在于梳理以往的思想发展过程, 打开前人思想的丰富内容, 由此为后继的思想提供理论之源。 在此意义上 , “照着讲”是“接着讲”的出发点。然而 , 仅仅停留在“照着讲” , 思想便容易止于过去, 难以继续前行 , 可能无助于思想的创新就此而言, 在“照着讲”之后 , 需要继之以“接着讲”。 “接着讲”的基本精神, 是突破以往思想或推进以往思想 , 而新的思想系统的形成, 则是其逻辑结果。 进而言之 , 从现实的过程看 , “照着讲”与“接着讲”总是相互渗入 : “照着讲”包含对以往思想的逻辑重构与理论阐释,这种重构与阐释已内含“接着讲” ; “接着讲”基于已有的思想发展也相应地内含“照着讲”。“新子学”应追求“照着讲”与“接着讲”的统一。编自杨国荣《历史视域中的诸子学》 )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广义上的诸子之学始于先秦, 贯穿于此后中国思想史, 也是当代思想的组成部分

B.“照着讲”主要指对经典的整理和实证性研究, 并发掘历史上思想家的思想内涵

C.“接着讲”主要指接续诸子注重思想创造的传统, 在新条件下形成创造性的思想

D.不同于以往诸子之学, “新子学”受西方思想影响, 脱离了既有思想演进的过程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文章采用了对比的论证手法, 以突出“新子学”与历史上诸子之学的差异

B. 文章指出理解“新子学”的品格可从两方面入手, 并就二者的关系进行论证

C.文章以中西思想交融互动为前提, 论证“新子学”“接着讲”的必要和可能。

D.文章论证“照着讲”“接着讲”无法分离, 是按从逻辑到现实的顺序推进的

3. 根据原文内容 , 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对经典进行文本校勘和文献编纂与进一步阐发之间, 在历史上是互相隔膜的

B. 面对中西思想的交融与互动 , “新子学”应该同时致力于中国和世界文化的建构

C.“照着讲”内含“接着讲”, 虽然能发扬以往的思想, 但无助于促进新思想生成

D.“新子学”要参与世界文化的发展, 就有必要从“照着讲”逐渐过渡到“接着讲”。

《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诗中前后两次出现“酒”,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海明威的“冰山”理论将文学作品同冰山类比,他说:“冰山在海面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本小说正是只描写了这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请据此简要说明本小说的情节安排及其效果。

扫一扫,手机做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