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考试网  > 试卷库  > 学历类  > 自考  > 自考专业(学前教育)  >  根据下列材料,分析外国教会在华兴办幼稚园的实质及其对中国学前教育的影响。 [材料] “幼稚之年,正就我围之时” ,“上帝之宝座,可藉教师之讲台而至者,藉儿童之游戏而亦至” 。 “欲定民主国民之根基, 除幼稚园外,无他术也; 欲使街巷顽童、 家中劣子,成为安分之小国民, 除幼稚园外,亦无他术能收效若是之速也” 。
试题预览

根据下列材料,分析外国教会在华兴办幼稚园的实质及其对中国学前教育的影响。

[材料]

“幼稚之年,正就我围之时” ,“上帝之宝座,可藉教师之讲台而至者,藉儿童之游戏而亦至” 。

“欲定民主国民之根基, 除幼稚园外,无他术也; 欲使街巷顽童、 家中劣子,成为安分之小国民, 除幼稚园外,亦无他术能收效若是之速也” 。

查看答案
收藏
纠错
正确答案:

一、设立幼稚园的实质

1、以基督精神奴化中国人的思想,培养高级治华代理人,是帝国主义在华兴办文化教育事业的终极目的。

2、欧美国家在中国设立幼稚园,均通过教会来组织,这些幼稚园外国化严重,企图以西方的物质文化生活方式征服中国儿童;

3、另外宗教色彩浓厚,希望中国儿童从小就忠于基督,成人以后便可以服服帖帖地受洋人摆布。牧师梅因曾颇有把握地说,如果给他机会训练儿童一直到7岁,便可以保证使儿童以后对教会一直保持忠诚。

二、对中国学前教育的影响

1、大约19世纪80年代,西方教会在中国沿海、开始兴办学前教育机构,以后教会办的幼稚园逐渐增多。

2、实施的是儿童未入小学前的学龄前教育,用日常儿童生活中耳、目、手等感官所能直接接触到的事物,予以感性知识的训练,为进入小学打好基础。

3、1922年中华基督教教育调查团的报告,基督教教会学校在“五四”运动前夕共7382所,其中幼稚园139所。女师1924年调查,全国有幼稚园190所,其中教会办的156所,占全国总数的80%。可见,外国人在中国办的幼稚园的地位。这些幼稚园还通过各种途径,对中国人自办的幼稚园施加影响,造成幼稚园教育的“外国化”倾向。

4、西洋宗教式幼稚园,实行洋化教育,玩外国玩具,唱外国歌曲,孩子不过中国国庆节,却过圣诞节,甚至吃点心也要外国货。如此培养,无疑是训练小基督徒。但是它的教育容和教育方法,更符合儿童年龄特点,儿童在园生活是天真烂漫的,他们与保姆的关系也是比较融洽的。然而,这种幼稚园却难于与中国的蒙养院接轨,二者同时并进,几乎不发生关系,却是日本式的幼稚教育模式更容易被中国人吸收。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民国八年、九年。

答案解析:

暂无解析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客体永久性是指什么?

亲社会行为是指什么?

建立合理的生活制度可以培养幼儿那种习惯()

当儿童从伊底帕斯情结中解脱出来并以父母自居时,便出现了()

他把橡皮泥团成球放在水蔓:沉下去了。

他把橡皮泥压成薄薄的饼,又沉下去了。

他把橡皮泥搓成细条,还是沉下去了。

他停下来,开始思考……

他这次把橡皮泥扯成一粒一粒的,结果还是沉下去了。

他茫然环顾四周。

老师注意到了这一切,走了过来。

“我也来试一试。”

老师用的不是橡皮泥,而是甩一张纸折成盒子放在水里,盒子浮在水面上。

他摆弄了一会儿水里的纸盒子,突然说:“我有办法了。”

他把橡皮泥做成薄薄的碗状,结果橡皮泥浮起来了,他高兴得跳了起来。从而,有点悟出了浮起来的道理。

请你结合海伊斯科普教育方案的教师观分析以上材料

热门试题 更多>
试题分类: 社区工作人员
练习次数:0次
试题分类: 内科护理学(一)
练习次数:0次
试题分类: 精神障碍护理学
练习次数:0次
试题分类: 精神障碍护理学
练习次数:0次
试题分类: 自考专业(社区护理)
练习次数:0次
试题分类: 中医护理学基础
练习次数:0次
试题分类: 内科护理学(一)
练习次数:0次
试题分类: 自考专业(社区护理)
练习次数:0次
试题分类: 自考专业(护理)
练习次数:5次
扫一扫,手机做题